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专栏 > 中医药产业 > 详情

关于进一步做好中药材生产的指导意见

发布时间:2016-05-04 00:04:00 来源: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处 访问量: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第十二届八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全面实施“365”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推动我省中药材健康快速发展,现就稳定面积、提高品质、增加收入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总体思路

以稳定种植面积,提高中药材品质,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发展道地品种为核心,按照布局区域化、技术标准化、种植规模化、经营产业化的要求,立足优势产区,扩大种子种苗集中繁供比例,提升标准化生产水平,把甘肃建设成为国家级药源生产基地。

二、发展目标

到2017年,全省中药材面积稳定到370万亩左右,产量达到90万吨,产值达到110亿元,建成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75万亩。到2020年,全省中药材面积稳定在400万亩,产量达到100万吨,产值达到150 亿元;建成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250万亩,机械化生产水平达到30%以上;培育20家以上中药材种子种苗专业生产企业和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建设5万亩优良种子集中繁育基地;新增标准化仓储能力25万吨,仓储能力提高30%,仓储总量达到105万吨。

三、品种与布局

(一)重点品种布局

以当归、党参、黄芪、红芪、板蓝根、大黄、柴胡、甘草、枸杞、半夏、独活等获得国家原产地地理标志认证的传统道地品种为主,以种植大县为重点区域,按照《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要求,到2020年扶持建设中药材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250万亩。

其中,在定西、陇南、甘南等海拔2000米以上优势区域,建设当归标准化示范基地40万亩;在定西、天水等海拔1800米以上优势区域,建设白条党参标准化示范基地35万亩;在陇南海拔1800米以上优势区域,建设纹党参标准化示范基地5万亩;以定西为主的优势区域建设黄芪标准化示范基地35万亩;以陇南、定西为主的优势区域建设红芪标准化示范基地5万亩;在陇南、定西、平凉等海拔1800米以上优势区域,建设大黄标准化示范基地约10万亩;在定西优势区域,建设柴胡标准化示范基地约15万亩;以民乐等传统优势产区为主,建设板蓝根标准化示范基地10万亩;在河西、白银、兰州优势区域,建设甘草标准化示范基地20万亩;以白银、酒泉优势区域为主,建设枸杞标准化核心示范基地25万亩;在陇东南、中部优势区域建设黄芩、半夏、独活、羌活、款冬花等标准化示范基地15万亩。

(二)种植区域布局

——陇南山地亚热带暖温带药区。包括陇南全部,天水市秦州区、麦积区、清水县大部。该区山大沟深,地势陡峭,草木茂盛,气候温和,重点生产黄芪、红芪、纹党、大黄、半夏、天麻、杜仲、金银花等品种。

——陇中陇东黄土高原温带半干旱药区。包括定西市、天水市大部及平凉、兰州、白银等市的部分县。该区光照充足,干旱少雨,适宜喜阳耐旱药材的生长,重点生产党参、柴胡、黄芪、红芪、枸杞、黄芩、款冬花、独活、防风等品种。

——青藏高原东部高寒阴湿藏药区。包括甘南州、临夏州大部,定西市南部的岷县、渭源、漳县,以及祁连山北麓的天祝、民乐、肃南、肃北、阿克塞县的南部。该区高寒阴湿,气候冷凉,重点生产当归、党参、黄芪、红芪、羌活、秦艽等品种。

——河西走廊温带荒漠干旱药区。包括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五市除祁连山北麓的大部分地区。该区大陆性荒漠气候特征明显,重点生产甘草、板蓝根、红花、麻黄、小茴香等品种。

四、重点工作

(一)提升道地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水平。在陇西、岷县、渭源、安定、武都、文县、礼县、西和等地,集中建成道地主产中药材种子繁育基地,重点繁育陇芪1号、岷归1号、渭党1号、武都红芪、掌叶大黄、纹党、半夏等品种;在陇西、岷县、渭源、武都、文县、礼县、西和、华亭等县区,建设种苗繁育基地,主要繁育当归、党参、纹党、黄芪、半夏、独活等优良种苗(株芽);到2020年,支持中药材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建成优良种子繁育基地5万亩和优质种苗繁育基地10万亩,供应全省40%以上种植面积。提高种子种苗质量和集约化繁供比例,通过标准化繁育,集约化生产,保证中药材品种道地性。

(二)提升中药材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水平。支持中药材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在优势主产区建设道地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基地。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研究道地药材在不同区域生态条件下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并采取有效措施落实到田间地头。做好中药材新品种、新技术等示范推广和技术培训,推广地膜栽培、长效缓释专用配方施肥、节水灌溉以及机械化栽培等技术。通过集中繁育、推广优良品种,实现良种、种苗、技术和管理“四统一”,实现中药材种植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提高药材品质。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GAP认证。通过推广机械化栽种、管理、收获技术,使种植效益提高20%以上。通过企业订单和农业保险,化解农民种植药材风险,促进示范户提高增收能力。

(三)提升道地药材产地初加工能力。依托陇西、岷县、渭源等中药材产业园,支持中药材初加工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加工水平和能力。通过扶持奖励,支持企业更新清洗、脱皮、切制、烘干、包装等设备,规范加工技术和场地,积极开展GMP 认证,扩大生产规模,提升加工集中度和标准化水平,提高产地加工比例和档次。

(四)加快中药材市场和仓储设施建设。重点建设提升陇西县文峰和首阳、岷县当归城、渭源县渭水源、宕昌县哈达铺、兰州安宁“黄河”药材市场等6家中药材专业批发市场,改造服务设施,努力建成全国道地中药材交易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信息发布中心。加大电子交易、现代物流和商务配送系统整合力度,通过仓储管理、金融兑付、电子商务、代码识别、交通运输、射频识别、全球定位等系统整合,构建现代中药材物联网,全方位、多层级提升交易效率和市场调控能力。发挥定西气候干燥、降水少、病虫害少的优势,支持中药材龙头企业建设标准化仓储设施,积极开展GSP认证,把定西建成全国中药材仓储物流中心。

(五)提升科研创新与技术服务能力。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专家联动的中药材产业技术支撑服务体系,指导药材生产、质量监测、市场监管和企业经营。加强生产、科研、教学单位相结合,对生产中的重大技术问题联合攻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中药材附加值。支持道地药材品种选育、野生资源驯化、栽培模式创新、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机械化栽种采挖、保质干燥储藏、标准化加工、商品质量提升等研究,支持成果转化和引进推广。对全省中药材重点县(区、市),分层次分区域分批次开展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和农民培训,使药材主产乡村的科技培训入户率达100%。

 

 

                               甘肃省农牧厅

                              2014年9月2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