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专栏 > 中医药产业 > 详情

做优做强陇药及养生保健产业实施方案

发布时间:2016-05-03 00:03:00 来源: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处 访问量:

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陇药产业发展的意见》(省委发[2010]8号)要求,为进一步加快推动以道地药材资源为基础的陇药产业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发展现状

(一)大宗道地药材呈规模化发展。甘肃是中药材资源大省,是国家重要的中药原料生产供应保障基地。2013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350.39万亩,产量86.7万吨。重点产区中药材加工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建设标准化示范基地19.6万亩,建成中药材原种繁育生产基地240亩,良种生产基地2.3万亩,种苗繁育基地4.2万亩。目前,有20多个县(区)中药材种植呈现规模化发展态势,主要分布在定西、陇南及河西部分地区,其中陇西、岷县、渭源、武都、宕昌等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超过20万亩,当归、党参、黄(红)芪等优势品种种植面积分别达到40万亩以上,逐步形成了以岷县为主要区域的优质当归基地,以渭源北部、陇西西南部为主要区域的优质白条党基地,以文县中北部、舟曲南部为主要区域的优质纹党基地,以陇西、渭源中部为主要区域的优质黄芪基地,以礼县、宕昌为中心的优质大黄基地,以西和、清水为中心的优质半夏基地,以靖远、景泰、瓜州、玉门等县市为中心的优质枸杞基地,以及瓜州甘草基地和民乐板蓝根基地等。中药材产业呈区域化、规模化发展,促进主产区农民增收作用突出,大宗道地药材种植、仓储及市场交易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

(二)陇药企业实现快速增长。近三年,我省通过招商引资、整合重组、资金扶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有效推动了制药企业调整结构、产业升级和技术改造,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全省现有持证药品生产企业168家,其中制剂(含原料药)生产企业42家,中药饮片生产企业103家。有药品批准文号2971个。2013年,规模以上企业67户,比上年增加23户;完成工业增加值34.2亿元,同比增长22.7%;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6.8亿元,同比增长24.17%;利税总额18.49亿元,其中利润14.61亿元,同比增长38.05%。与2010年相比,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分别增长95.3%和99.17%。产值过亿元的企业由2010年的10家增加到2013年的14家,其中超过2亿元的企业11家。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到40%以上。兰州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和定西国家中药原料生产供应保障基地共实施项目58个,总投资达到102亿元,累计完成投资41.77亿元。承接产业转移招商引资累计引进项目50个,总投资72.64亿元,到位资金37.45亿元,资金到位率51.56%。省内4家制药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实现了资源有效整合。

(三)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以兰州为中心的医药商贸物流配送网络初步建设,国药控股甘肃公司分别在武威、平凉、庆阳整合重组3家企业,2013年销售额增长64.5%;兰州九州通建立了覆盖全省大部分地区的营销网络,年销售额突破10亿元。定西市中药材专业市场及仓储物流发展势头强劲,2013年区域内5个中药材专业市场交易实现交易额近200亿元,其中陇西文峰中药材交易城入住企业和个体经营户1200余家,2013年实现销售额165亿元,上缴税金1.8亿元。中药材静态仓储能力80万吨,年周转量达到100万吨以上。中药材市场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快速发展,已建成专业网站15个,物联电子交易平台逐步完善。

近年来,虽然我省陇药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与条件相当的其它省份相比,发展速度仍然缓慢、层次水平仍然较低,资源优势没有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一是标准化水平低,中药材种植仍以传统耕作方式为主,良繁基地不健全,传统产区有机肥施用不足,化肥农药超量施用,无公害技术普及率低,标准不完善,规范化生产基地建设规模较小,仅占总种植面积的20%左右。二是组织化程度不高,机械化水平低,药材主产区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全省1900个从事中药材的专业合作社规模普遍较小,覆盖面不到药农的50%,没有建立加工企业、专业市场与基地和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难以有效应对市场风险。三是精深加工能力较弱,省内中药材初级加工量和制药企业使用量不足药材总产量的30%,大量药材以低价格的原材料形式输出,现代中药制剂、保健食品、药妆、日化产品等精深加工产品开发能力弱,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综合效益差。四是科技研发水平低,企业创新意识不强,研发投入低,全省医药企业研发投入仅占主营业务收入的2%,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学研结合不紧密,产品低端同质化,缺乏高科技含量的专利新产品,没有竞争优势。五是营销观念滞后,市场投入少,宣传推介力度不够,品牌影响力弱,营销渠道和市场体系建设不完善,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等现代化营销模式发展滞后等。这些问题,是制约陇药产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主要瓶颈。

二、目标任务

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定西国家中药原料生产供应保障基地为载体,以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大品种系统开发和信息服务网络建设为抓手,积极打造集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健康产品制造、现代仓储物流及电商平台为一体的现代中药产业链;以规模效益为目标,着力培育有品种、有技术、有储备的技术创新型企业和大企业大集团,集中力量做优做强陇药和养生保健品产业。力争到2020年,以中药为主导的陇药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其中,中药种植业实现销售收入150亿元,加工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0亿元,仓储物流及商贸业实现销售额550亿元。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500万亩左右,其中野生抚育和山地绿化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建设当归、党参、黄(红)芪、板蓝根、甘草、柴胡6大陇药品种规范化生产基地200万亩。重点培育5家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亿元的龙头企业,5家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亿元以上的骨干企业,争取3—5家企业上市。培育3—5个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力争5—10个创新药物获得生产批件并实现产业化, 骨干企业研发投入平均达到年销售收入的5%以上。建设以陇西为中心的大型区域性中药材专业市场,静态仓储能力达到100万吨,改造提升仓储物流水平,发展大宗药材中远期现货期货贸易,做优做强陇药产业。

三、区域布局

依托我省中药材产业发展基础,以当归、党参、黄(红)芪、板蓝根、柴胡、甘草等品种为重点,发展以标准化生产、精深加工、商贸物流为一体的现代中药产业,推动道地药材全产业链开发。

(一)中药材种植业布局

1、道地药材适生区

——陇南山地亚热带暖温带药区。包括陇南市,天水市秦州区、麦积区及清水县大部。该区域草木茂盛,气候温和,适宜生产黄芪、红芪、纹党、大黄、半夏、天麻、杜仲、金银花等品种。

——陇中陇东黄土高原温带半干旱药区。包括定西市、天水市大部及平凉、庆阳、兰州、白银等市的部分县。该区域光照充足,干旱少雨,适宜喜阳耐旱药材的生长,适宜生产党参、柴胡、黄芪、红芪、枸杞、黄芩、款冬花、独活、防风等品种。

——青藏高原东部高寒阴湿藏药区。包括甘南州、临夏州大部,定西市南部的岷县、渭源、漳县,陇南市宕昌县、礼县,以及祁连山北麓的天祝、民乐、肃南、肃北、阿克塞县的南部。该区域高寒阴湿,气候冷凉,适宜生产当归、党参、黄芪、红芪、羌活、秦艽等品种。

——河西走廊温带荒漠干旱药区。包括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五市除祁连山北麓的大部分地区。该区域大陆性荒漠气候特征明显,适宜生产甘草、板蓝根、红花、麻黄、小茴香等品种。

2、重点品种生产布局

在道地药材适生区,按照《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建设当归、党参、黄(红)芪、板蓝根、柴胡、甘草等标准化生产基地。

——以岷县、宕昌、漳县、渭源和卓尼等县海拔2000米以上地区为主要区域,建设当归标准化生产基地45万亩。

——以渭源、文县、宕昌、陇西和临洮等县海拔1800米以上地区为主要区域,建设党参标准化生产基地50万亩。

——以陇西、渭源和武都等县区为主要区域,建设黄芪、红芪标准化生产基地50万亩。

——以安定、陇西、漳县、天祝等县为主要区域,建设柴胡标准化生产基地20万亩。

——以河西的瓜州、民勤、高台县等绿洲边缘灌区为主要区域,建设甘草标准化生产基地20万亩。

——以民乐、榆中、甘谷、康县等县为主要区域建设板蓝根标准化生产基地15万亩。

根据市场需求,支持西和县以十里、何坝、西域等乡镇发展半夏标准化生产基地;礼县发展大黄标准化生产基地。

 

 

甘肃省地道药材分布图

甘肃省地道药材分布区域

种类

县(区)名

主产区域(乡、镇)

岷县

麻子川、西褰、十里、中寨、禾驮、秦许、寺沟、蒲麻、马坞、申都、闾井

宕昌

哈达铺、理川、阿坞、八力、庞家、木耳、贾河、将台、车拉、兴化

漳县

四族、金钟、大草滩、马泉、三岔、盐井、殪虎桥

渭源县

莲峰、锹峪、麻家集、峡城、会川、田家河、路园、祁家庙、庆坪

临潭县

三岔、洮滨、长川、羊永

卓尼县

藏巴哇、纳浪

康乐县

景古、五户、八乡、草滩、白王

陇西县

首阳、城关、文峰、云田、马河、通安、福星、碧岩

临洮县

窑店、玉井、石家楼、塔儿湾、连儿湾、康家集、龙门

渭源县

新寨、北寨、清源、路园、庆坪、大安、清祁、锹峪、莲峰

甘谷县

新兴、磐安、金山、八里湾、谢家湾

漳 县

武当、马泉、三岔、武阳、四族

康乐县

八丹、鸣鹿、白王、流川

(红)

武都县(红)

安化、鱼龙、甘泉、柏林、马街、汉王、龙风、郭河

陇西县

首阳、双泉、碧岩

渭源县

莲峰、北寨、清源、锹峪、庆坪、路园、新寨

漳 县

武当、马泉、三岔、武阳、四族、殪虎桥、盐井

民乐县

三堡、民联、洪水、六坝、南丰、新天、丰乐、永固

安定区

团结、香泉、石泉、内官、杏园、李家堡、符川

陇西县

双泉、首阳、福星、马河、菜子、通安驿

漳 县

四族、金钟、大草滩、马泉、三岔、盐井、殪虎桥

天祝县

石门、祁连、东大滩、朵什

瓜州县

三道沟、河东、布隆吉、腰站子、双塔、锁阳城

高台县

骆驼城、新坝、宣化、罗城

民勤县

大坝、昌宁、南湖、苏武、夹河

榆中县

贡井、哈岘、园子、上花

陇西县

首阳、柯寨、德兴、双泉、碧岩

板兰根

民乐县

六坝、三堡、洪水、李寨

榆中县

贡井、哈岘、中连川、韦营、清水

甘谷县

大像山、磐安、八里湾、大石、礼辛、谢家湾

陇西县

渭阳、权家湾、宏伟、云田

 

(二)加工制造业布局

根据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加工制造业主要布局在中部地区,以定西、兰州为核心区域,围绕新产品研发、孵化、中药制剂和养生保健品制造、中药提取、饮片加工等中药材精深加工产业,建设四个中医药产业园区。

——兰州新区(兰州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主要布局新产品研发及孵化中试、中成药、药妆和以中药材为原料的食品饮料等;

——陇西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主要布局中药提取物、复方配方颗粒、超微饮片、养生保健产品、药品、中药饮片等精深加工业;

——岷县中医药产业园:主要布局中成药、中药饮片和膳食饮片加工、中药提取等产业;

——渭源工业园:主要布局中药饮片、保健食品、药品等产业。

——民乐中药材产业园:主要布局以板蓝根、大青叶生产加工为主的中药制剂、中药饮片、药菜两用食品等产业。

东南部地区依托独一味、岐黄药业等企业,发展中药制剂、功能性保健品和日化产品,优化产品结构,做强优势品种,扩大经济规模。

(三)市场体系及营销网络布局

结合交通运输、仓储物流和市场发展情况,按照高度集聚和相对集中的原则,在中药材产业重点区域规划建设一个中心市场、三大产区市场和十个产地市场。以陇西为中心,建设集仓储物流、市场交易和电商平台为一体的现代化交易市场,发展大宗中药材现货期货贸易,形成全国区域性中药材专业市场,配套建设渭源会川、岷县当归城、宕昌哈达铺三大产区市场,扩大交易规模。在临洮、武都、文县、礼县、民乐、瓜州、民勤、康乐、甘谷、卓尼等重点产区,逐步改造建设十个产地市场。

依托国药控股甘肃公司和兰州九州通医药公司,发展药品仓储、物流配送、区域代理等医药流通业,建成集仓储物流、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为一体的现代化医药物流配送中心,形成立足甘肃,辐射全国的医药营销物流网络体系。

四、重点任务

(一)加快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着力建设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基地,加快发展专业合作组织,鼓励采取“公司+科研机构+专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的形式,提高生产组织化水平。修订当归、党参、黄(红)芪、甘草、柴胡、板蓝根等品种无公害生产技术标准,建立从种子种苗、种植技术、产地加工、质量检验等环节的标准体系,指导规范化生产。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建设种子种苗集中繁育基地,提高集约化生产繁供比例,支持以企业为主体建设GAP种植基地,带动药农实现种植标准化。推广应用中药材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对地产药材种植、生产加工、销售全过程条码追溯,保障质量安全。鼓励土地流转、整体承包,推广机械化栽种采收,扩大规模化生产。重点实施甘肃岷归产业化项目,建设覆盖岷县—宕昌—卓尼等区域的当归、渭源—文县党参、武都红芪、民乐板蓝根等生产加工基地50万亩;甘肃巨龙10万亩甘草规范化生产基地;陇西中天10万亩当归、党参、黄芪规范化种植基地;甘肃岷海3万亩优质药源生产基地;兰州佛慈1万亩规范化当归、柴胡生产基地;甘肃奇正1万亩党参、黄芪、枸杞生产基地。

(二)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坚持内扶外引,集中培育3—5个在同行业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扶持本地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通过联合、兼并、重组等方式加快发展壮大,对骨干企业,采取“一对一”帮扶和专项资金重点扶持等措施,推动快速发展。瞄准国内外一流企业实施精准招商,引进一批有实力的医药龙头企业,借助其实力和品牌知名度,壮大当地产业,带动企业发展。强化对龙头项目和产业链缺失环节的招商引资和项目引进,促进中小企业协作配套,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营造龙头企业成长的产业生态环境,支持陇西县创建全国中医药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重点实施甘肃陇神戎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年产200亿粒(片)现代中药生产基地和保健品项目、兰州新区佛慈制药科技工业园项目、兰州和盛堂制药有限公司(新区)高技术产业升级示范工程项目、兰州太宝制药有限公司出城入园产业升级搬迁改造项目、甘肃江能医药科技产业园建设项目、四川禾邦实业集团甘肃中药现代产业基地项目、陇西一方制药有限公司中药提取物自动化生产线扩建项目、甘肃岐黄药业有限公司整体迁建改造升级项目、陇西奇正药材有限公司无公害中药材示范基地及深加工生产线建设项目、甘肃扶正药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陇药制备新技术及应用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

(三)强化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着力提高研发创新能力,大力发展中药材精深加工产品,开发终端消费品,延长产业链条。支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通过技术嫁接、融合,实现快速创新。鼓励产学研协同创新,支持企业组建研发团队与科研院所合作创建国家级研发平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新药创制、中药食品、养生保健品的开发,选择有一定市场规模,疗效确切、特色明显、增长潜力大的中药大品种,围绕提升质量标准和增加疗效、适应症等进行工艺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加快常用中药复方配方颗粒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发展中药配方颗粒产品。强化科技研发指导服务,促进新技术新产品转化应用。鼓励省内医疗机构与企业合作,对质量安全、临床疗效显著的院内制剂开展新药研发,形成协同创新体系。支持甘肃中医学院牵头建设西北中藏药协同创新中心。加快推进兰州大得利生物化学制药(厂)有限公司、甘肃中天金丹药业有限公司与天津药物研究院合作研发的中药五类“当归有效部位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新药”、“红芪有效部位抗肿瘤辅助治疗新药”,甘肃扶正药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扶正益生口服液等药品及保健食品、兰州佛慈与兰大一院联合开发院内制剂“疏乳消块丸”等项目进程。支持元胡止痛滴丸、红芪口服液、贞芪扶正制剂、浓缩当归丸、当归腹痛宁滴丸、独一味胶囊、苁蓉通便口服液、结核丸等品种进行二次开发。

(四)加强仓储及市场体系建设。加强规划引导,合理布局综合市场与专业市场,中心市场与区域市场、批发市场与零售市场,防止低水平重复和同业恶性竞争。加快陇西中心市场建设,以文峰为核心区域,建设大型仓储物流设施、信息网络系统和中药电商交易平台,在首阳建设中药材现货交易市场和产区信息服务系统,提升仓储能力信息化水平,有效应对市场价格波动。改造提升渭源会川和岷县当归城,完善市场功能,加快宕昌哈达铺市场建设进程,推动中药材主产县区规划建设中药材产地市场。重点实施甘肃惠森药业科技集团全国中药材综合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项目、康美甘肃西部中药城有限公司现代仓储物流及交易中心项目、甘肃江能医药科技集团陇西首阳、渭源会川中药材交易市场建设项目以及宕昌哈达铺华昌国际药材物流城项目。

(五)提高陇药市场营销能力。以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为契机,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与产业基地,承接中药国际化标准研究和复方配方颗粒产品出口。支持优势陇药和养生保健品在境外设立经销店或在国内重点市场设立营销中心及连锁经营店,省级商务发展资金优先支持企业在境内外设立的营销窗口。开展医疗机构与企业对接合作,建立省内医疗机构使用陇药产品奖励机制;对陇药企业申请进入我省基本药物增补目录和城乡医保目录的品种尽可能全部列入,支持企业参与省上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在审核、评分、决标等工作环节中给予倾斜。鼓励企业使用电商平台销售产品,拓展营销渠道。支持国药控股甘肃公司、九州通医药集团等流通企业销售陇药产品,加快国药控股甘肃总部及物流中心和兰州九州通医药公司搬迁项目建设。

(六)加快发展中药养生保健产品。支持骨干企业联合省内外科研机构,对当归、党参、黄(红)芪等具有新资源食品开发价值的品种进行药理及安全性评价研究,积极争取国家相关部委批准列入新资源食品目录,延伸发展膳食配方饮片、保健茶、饮料、药妆、牙膏等中药食品、养生保健品延长产业链条。鼓励企业建设中医药养生堂和食疗药膳馆等,大力发展中药健康产业。加快甘肃中天药业功能性保健食品产业化项目建设,支持兰州佛慈肖助理饮品和独一味牙膏扩大生产规模,推动在中医药文化和旅游资源基础较好的地区建设中医药生态旅游园、养生文化社区、休闲食疗农家庄园等项目。

(七)加大品牌宣传力度。各级政府要积极发挥协调作用,充分利用中央、省级和网络媒体,加大品牌宣传力度,集中宣传陇药优势品种,营造大陇药市场氛围,选择4—6个道地药材品种、3—5个优势产品,强策划、强推介;对当归、党参、黄(红)芪、板蓝根、柴胡、甘草等特色优势品种在中央电视台等大型新闻媒体进行宣传的企业,省级相关专项资金给予适当补助。省内新闻媒体要支持陇药宣传工作,精心策划宣传广告,安排黄金时段和显要位置,对龙头企业和优势品种进行宣传,在广告费上给予优惠。全省旅游景区、宾馆饭店、城市主街区、交通主干道要加大对陇药的宣传力度,开展岐伯、皇甫谧等中医药文化历史和中医药养生保健的公益广告宣传,提升陇药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

五、保障措施

(一)着力破除资金瓶颈制约。加大投融资支持力度,提高扶持效率,在持续加大扶持规模的同时,财政专项资金主要采取贴息方式,省工信委集中支持龙头企业,省农牧厅集中支持专业合作社,涉农小额贷款集中支持贫困药农,力争做到广受益、多层次、全覆盖、高效益。要放大财政担保资金效益,重点市县要逐步建立陇药产业发展担保基金,扩大政策性担保资金规模,按照“政府引导、政企分开、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探索财政、企业和社会资金共同注资组建中药材产业发展融资担保公司。鼓励支持金融机构依据产业发展需要创新金融产品,扩大贷款规模,提高贷款效率,满足药农、药企贷款需求。

1.发挥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以贷款贴息或补助方式,重点用于陇药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地方标准制修订、新产品研发及产业化、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重大项目、市场建设、品牌宣传和奖励等。

2.政府主导的用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基金,优先选择支持大企业、大品种发展。省科技重大专项及其他专项资金要向陇药项目倾斜。积极争取国家有关专项资金的扶持。

3.用足用活财政惠农政策,“双联”惠农贷款、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农资综合补贴等政策要将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纳入扶持范围,药材采挖机、清洗机、切片机等初加工设备,凡属于农机补贴机具范围的,按有关规定给予补贴。

4.搭建融资服务平台,通过集合银行、担保、融资租赁、风险投资、产权交易、小额贷款等多层次的融资服务机构,有效建立多方合作、服务企业的长效机制。推行“银政投”融资模式,对符合专项资金支持范围、具有固定资产贷款需求的项目,可通过“银政投”融资平台,向协议合作银行推荐贷款项目。

5.支持符合条件的陇药企业进行债券融资和上市融资,对于成功上市、再融资的企业按照省上有关政策给予奖励。鼓励龙头企业设立财务公司,优化内部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落实税收优惠政策。

1.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研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

2.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

3.企业的固定资产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确需加速折旧的,依法向主管税务机关备案后,可以缩短折旧年限或者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

4.省内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转化职务科技成果,以股份或出资比例等股权形式给予科技人员个人奖励,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

5.对医药制造企业发生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不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30%的部分,准予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

6.加大落实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减免优惠政策,明确具体操作流程,加强部门联动。

(三)支持企业创新能力建设。

1.根据《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实施意见》(甘政发〔2013〕30号)有关政策,鼓励企业与院士或境内外著名高校、研发机构合作建立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和重点实验室等,对认定为国家级研发机构的企业,给予100万元补助。对国内外知名企业、大型企业将研发机构迁至省内的,给予一定补助,最高不超过100万元。支持企业应用科技创新成果,对承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重大科技成果并在省内成功转化的企业,合作的项目经认定后,给予其技术合同交易额的20%、不超过300万元的补助或贴息。企业对技术创新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创新团队,可按创新团队完成项目新增税前利润的10%进行奖励,并据实列支计入当年成本,奖金由带头人分配,带头人所得占奖金总额的30%—50%。

2.落实股权激励政策,按照《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股权激励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甘政办发[2013]158号)》,采取科技成果入股、科技成果收益分成、科技成果折股、股权奖励、股权出售、股票(份)期权等方式进行激励。

(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着力营造陇药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陇药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进一步强化服务保障,履行工作职责,主动作为,为促进陇药产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由省委宣传部牵头,会同省工商局、省质监局,组织新闻媒体策划对陇药品牌进行宣传。省工信委(陇药产业办公室)协调推进企业结构调整、兼并重组及承接产业转移招商引资项目,支持龙头企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和新产品产业化项目,会同省财政厅安排陇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抓好陇药产业各项组织协调工作。省发改委对陇西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给予支持,国家和省上相关专项资金安排向陇药重大项目倾斜。由省农牧厅牵头,协调落实重点县区标准化生产示范种植面积,抓好年度生产计划,推广使用规范化种植技术,指导农户科学施肥,安全用药,会同省财政厅、省发改委、省扶贫办安排中药材产业发展资金并落实相关政策。由省科技厅牵头,会同省工信委,引导科研院所与企业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争取国家科技项目支持陇药研发,支持龙头企业新药研发和优势大品种二次开发。由省质监局和省卫生计生委按照工作职能分别牵头,省农牧厅、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等单位结合各自职能,分别负责制定从种子种苗、种植技术、产地加工和质量检测等环节的6大陇药地方标准。省农牧厅、省卫生计生委、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省质监局按照各自职能,分别建立从种子种苗、种植技术、产地加工、质量检测等环节的6大陇药地方标准,派驻科技特派员。争取国家科技项目支持陇药研发,引导科研院所与企业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支持龙头企业新药研发和优势大品种药品二次开发。由省卫生计生委牵头,会同省人社厅,建立省内各级医疗机构采购使用陇药产品的合作机制,指导相关单位研究开发中医养生保健品新技术、中药旅游产品和家用中医设备,支持医疗机构联合企业将疗效确切、质量安全的院内制剂进一步研究开发为新药,争取国家相关部门将当归、黄(红)芪、党参列入新资源食品。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加强对企业新药研制申报进行培训指导及早期介入,支持企业创新研发新产品;加强陇药生产经营过程质量建设及监管,维护陇药质量品牌,支持企业实施GAP、GMP、GSP认证,争取国家总局支持我省生产中药配方(复方)颗粒。由省商务厅牵头,会同省工信委、省工商局抓好中药材市场规划建设,帮助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组织开展陇药产品推介会和展销会,开展陇药流通行业运行分析。 省财政厅对陇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给予保障;省国土资源厅对陇药重大项目用地给予支持;省国税局、省地税局在税收政策上对陇药产业发展各环节给予优惠支持;省林业厅抓好药用木本植物种植基地建设、沙生中药材种植、林下中药材生产和野生药用动植物资源保护;省教育厅牵头,利用高校的专业和人才优势,做好中药产业发展的技术指导和服务;重点市、县政府由分管领导负责,抓好陇药产业协调推进工作。

 

分享: